云渲染与本地渲染:哪个更好?
云渲染与本地渲染哪个更好?本地渲染为什么这么慢?究竟是什么占据了渲染时间?本文一起了解!
最近《阿凡达2》正在热映,开启3D时代的《阿凡达1》目前已创造了超过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作为一部运用3D技术制作的电影,阿凡达系列带动了3D相关产业的发展。当年有数据表示在渲染《阿凡达》这部影片的时候,用了40000颗CPU,104TB内存,10G网络带宽,整整渲染了1个多月。这一个多月这些设备没日没夜的渲染工作,从而铸造了《阿凡达》这样的巨作。之前我们也提到过一般好莱坞出品的特效电影,一帧的渲染都需要好几天的时间。
本地渲染为什么这么慢?
究竟是什么占据了渲染时间?在工作站上本地渲染涉及密集且复杂的 RAM、GPU 和用于存储的磁盘空间调用。大量使用 RAM 可能会导致帧在渲染通道期间掉帧,或者如果计算机没有足够的内存来完成任务,则会导致渲染速度太慢。在多边形计数和样本迭代方面较重的场景最终也会导致本地渲染中的渲染时间更长。渲染这些元素需要在硬件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即便如此, 但只要有依赖 RAM 或 GPU 空间的操作,升级硬件都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除此之外,系统还需要写入和读取临时数据,而HDD 在写入和读取时相当慢,固态驱动器 (SSD) 更是如此。
在本地渲染期间,当工作站或本地渲染计算机以100%满负荷运转时,CPU和GPU都被占用,计算机在后台处理这些数据时就无法执行其他操作。由于等待时间延长,设计师的工作效率可能会下降,但其实设计师应该腾出手来去处理其他工作,或者在必要时更改场景以进行下一次渲染。但是由于GUP和CPU都被本地渲染占用,在渲染完成之前,他们无法处理其他工作,大大降低了 工作效率。而且如果最终完成渲染,因为需求的一点点变化,还需要很长时间的修改和重新渲染。
不过使用云渲染比较方便,可以随时修改。修改完后,提交到云渲染平台就可以了。本地电脑可以解放出来做其他事情或者重新修改,甚至关机,大大减少了电脑的损失。
渲染是一项即耗费时间又耗费钱财的事情,云渲染可以优化工作负载的特点之一就是释放设计工作站让其去执行其他任务,尤其是在为动画或动态图形设计渲染多个帧时,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设计师工作效率,节省硬件成本。
有些动画和电影工作室开辟了一个内部管道,允许他们的创意团队将文件发送到队列管理软件,他们在其中拥有本地渲染工作站或在内部FTP上工作的基于节点的内部渲染农场。但并非所有创作者都可以使用这类型的项目管理工具,因为这类型的资产仍然非常昂贵。所以,如果云渲染服务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提供相同的服务和功能,那么在需要全天候维护的设备和框架上花费更多资金就没有多大意义。
也有不少独立的电影制作公司曾经试过自己搭建渲染农场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渲染,不过由于高昂的费用大多望而止步。也有的公司顶着高昂的价格将渲染农场搭了起来又因为配置不过关导致渲染时间极长,得不偿失。
本地渲染需要采购昂贵的设备,高端的算力产品投入需要过万元,而在云端进行实时渲染,只需要折合几元到几十元每小时的使用费用,便可拥有云端3D渲染服务。
云 渲染最大的优势就是批量处理!快!云渲染可以解放用户的本地电脑。用本地电脑渲染通常会导致设计师电脑的cpu处于满负荷状态,无法做其他事情,经常会出现卡顿、蓝屏甚至死机的情况,极大的消耗了本地电脑的寿命。
本地渲染和云渲染哪个更好?
云渲染和本地渲染都有自己的适用场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但是,如果您的项目规模够大,对时效性要求又高,云渲染绝对是首选。“万物皆可云”,已经是一种技术发展趋势,对于几乎所有3D设计师来说,总有一天需要考虑为云渲染服务付费。无论是为客户、学校还是为自己的个人娱乐而从事的项目,云渲染都不失为一种性价比极高的服务。
如果您仍然对哪种渲染方法适合您持观望态度,请记住,在您决定投资购买更多本地硬件之前,尝试云渲染服务的成本并不高。云渲染可以帮助您简化工作流程、降低成本并加快制作流程。
3DCAT实时云渲染
3DCAT把非常重的图形计算放到云端,云端服务器可以配置较高端的GPU设备,通过云端服务器进行计算,进行实时编码,编码后将其“流化”,通过网络,把计算结果实时推送至终端(例如手机、PC、平板和XR设备)。
本文《云渲染与本地渲染:哪个更好?》内容由3DCAT实时云渲染解决方案提供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链接:https://www.3dcat.live/share/post-id-109/
热门标签
热门资讯
汽车ai辅助设计-AI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
2024-11-08
AIGC+汽车:为行业带来创新型解决方案!
2024-11-01
AIGC 可以生成哪些内容?在内容创作、实训中有何突破?
2024-11-01
人工智能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_汽车AI应用
2024-10-07
AIGC平台有哪些?一站式AIGC创作平台推荐!
2024-09-27
汽车AIGC: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驱动力!
2024-09-11